编者按:3月29日,《中国科学报》聚焦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推出系列报道《相互成就的师生是如何“看对眼”的》,邀请我校航空学院教授昂海松与其学生葛讯,讲述师生之间相识、相知并相互成就的师生故事。现转发全文如下:
要在针对实际的科研中有自己的想法
“老师,我回来考研了。”
对于几年前在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门口与自己的导师昂海松相遇的场景,葛讯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南航航空学院教授,昂海松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教过很多学生,但葛讯却是令他印象最深也最值得骄傲的学生之一。目前还在读博的他,不但在国内首创了新型共轴无人机、获得了首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而且其创办的“韬讯航空”也已成为我国无人机研发领域颇受关注的高新技术企业。
早在高中时,葛讯便有了一个“航空梦”。在如愿考上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后,这份对于航空的热爱让他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参加了多个相关的科技竞赛。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与作为团队指导老师的昂海松有了最初的接触。
在昂海松的印象中,当时的葛讯属于动手能力比较强,同时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的学生,而这两点也正是他最为看重的。
“对于一名工科生而言,只会‘照本演绎’地做一些题目是不行的,而要在针对实际的科研中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有创新性的工作。”昂海松告诉《中国科学报》,对于工科生而言,一些科创类的竞赛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也是他们展现这种能力的舞台。
正是在这样的“舞台”上,葛讯与昂海松慢慢熟识起来。以至于当葛讯本科毕业,并签约哈尔滨飞机制造集团时,昂海松对前来道别的葛讯说:“将来如果你要读研,可以报我的研究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约定,一年后,当回校准备考研的葛讯在校门口遇到昂海松时,师生双方都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我们彼此已经有了默契。”葛讯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葛讯顺利通过了笔试。在面试阶段,笔试成绩并不算突出的他却获得了面试的最高分。“他在哈飞的一年工作经历让他有了进一步提升,想法更贴近实际,并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同时,他不满足于现状,希望回到学校重新深造,再次提升创新能力的愿望也很强烈。”昂海松说。
就这样,葛讯成为了昂海松的研究生。在培养中,昂海松依然贯彻着“针对实际做科研”的原则。
“实践才能出真知。”昂海松说,研究生阶段,葛讯的研究课题计划全部来自实际应用。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高空抛投自动展开难度很大的无人机项目。“在设计某无人机机型时,我把他带到军事演习基地进行试验,他的创新能力也在‘炮火’中得到升华。”正是在这样的科研训练中,葛讯慢慢找到了将科研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地方,最终走上了创业之路。
“昂老师告诉了我,最真实的科研是什么样的。”葛讯说。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