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在将军路校区体育馆顺利举行。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校科协、研究生院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各学院副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竞赛评审专家及全体参赛队员参加了竞赛开幕式。开幕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主持。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正扬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示作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力争到2030年,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实践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质量是生命”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具有南航风格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杠杆和支点作用更加突出,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供给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本次竞赛共有11个学院的73支队伍参赛,参赛数量创历年新高。参赛项目涵盖航空航天、机械加工、信息通信、材料化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汇集了我校研究生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双赢,本次竞赛邀请了多位江苏省产业教授现场评审,对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给出了更专业、更前沿的指导。
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上午的预赛中,73支队伍演示汇报了成果的创新点,评审专家现场提问、互动,竞赛现场紧张激烈又精彩纷呈,共评选出17支队伍晋级决赛。
经过激烈角逐,本次竞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和优胜奖6项。来自机电学院吴阳团队的基于电阻抗检测技术的床旁、无辐射、实时医学影像设备研发项目荣获特等奖。该项目基于电阻抗检测技术成功研制了床旁式样机,能够帮助医生在床旁第一时间评估肺部病情演变,协助诊断及跟踪治疗效果,可用于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肺阻塞等肺部疾病的床旁、无辐射、实时监控。
竞赛组委会还评选出最佳组织奖4项,并根据现场微信投票结果评选出最佳人气奖3项,产生3位最佳大众评审,予以了奖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培育,本次竞赛中有4个培育项目的相关成果获得了“飞鲨杯”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二等奖和最佳实物演示奖等奖项,充分体现了本项赛事对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被授予杰出成果奖。
在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施大宁致辞,代表学校向获奖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施大宁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重任在肩,希望各培养单位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也希望各位产业教授和行业专家能够继续关心、支持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指导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产学双赢。最后施大宁寄语同学们再接再厉,永攀科研高峰,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
颁奖典礼上,决赛评审专家和到场嘉宾为获奖队伍颁发奖杯、奖金和荣誉证书,竞赛在一片欢呼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竞赛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十余家媒体到现场进行采访,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受到广泛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天宫杯”是我校研究生特色创新实践品牌活动,竞赛举办10年来,参赛队伍已达570余支,参赛研究生2500余人。获得立项的培育项目先后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最高奖项。广大研究生通过创新实践,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实践才干,全面提升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竞赛控制了现场参赛人员规模,所有人员进场前测量体温、全程佩戴口罩,严格遵循防疫要求。
附件:第十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获奖名单
获奖等级 | 参赛项目名称 | 参赛团队 | 指导教师 | 所在学院 |
特等奖 | 基于电阻抗检测技术的床旁、无辐射、实时医学影像设备研发 | 吴 阳 | 陈 柏 刘 凯 姚佳烽 | 机电学院 |
一等奖 | 面向电子侦察的智能无人机集群系统 | 曹 盼 | 雷 磊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特种塑料超高温FDM增材制造系统 | 杨钰隆 | 沈理达 邱明波 谢德巧 | 机电学院 | |
二等奖 | 基于气驱动涵道风扇装置推进的垂直起降动力方案 | 张浩月 | 黄国平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无轴承薄片电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 鲍旭聪 | 王晓琳 | 自动化学院 | |
基于艺工融合的仿生微型飞行器设计及美学探索 | 薛 雨 | 赵中建 | 艺术学院 | |
三等奖 | 非结构性表面附着装置研制及其面向半闭环控制的附着力标定实验 | 张 胜 | 陈金宝 | 航天学院 |
仿枫树种子荚的不对称单桨旋翼微型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研究 | 冯亚东 | 彭 聪 | 自动化学院 | |
无人机黑飞遥控信号测向与识别 | 朱倍佐 | 张小飞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
面向航空发动机的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 贾蕴发 | 宋迎东 高希光 于国强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
基于脑电的飞机驾驶舱触控编码设计评价实验 | 吴 薇 | 孙有朝 | 民航学院 | |
优胜奖 | 基于传感器融合的校园多用途无人车项目 | 苏 洋 | 宋廷伦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面向核设施的分层驱动蛇形维护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 秦国栋 | 吉爱红 | 机电学院 | |
面向航空工业的无源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研究 | 赖纪超 | 吴青聪 | 机电学院 | |
基于多旋翼无人机平台的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 徐 鹏 | 田祥瑞 | 自动化学院 | |
蜂群无人机故障传播模型及动态展示 | 黄金龙 | 姜 斌 程月华 | 自动化学院 | |
面向电动飞行器的高比能锂金属电池 | 黄康生 | 张校刚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
杰出成果奖 | 仿昆虫构型飞行器设计 | 李昊泽 | 郑祥明 吉爱红 | 航空学院 |
组合分体式自旋飞行器 | 童晟翔 | 史志伟 | 航空学院 | |
面向侦察任务的飞爬一体原地起降仿鸽机器人全系统设计 | 余 晨 | 王 浩 | 机电学院 | |
封闭场景下基于场景约束和纯惯性构图的便携式编队导航系统研究 | 李晓东 | 熊 智 | 自动化学院 | |
最佳人气奖 | 大型客机实际导航性能评估及三维安全管道生成技术 | 瞿潇炜 | 赖际舟 | 自动化学院 |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无轴承薄片电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 鲍旭聪 | 王晓琳 | 自动化学院 | |
基于深度视觉的可重构折纸机械爪分拣系统 | 仙思凡 | 费 飞 | 自动化学院 | |
最佳组织奖 | 航空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