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学生风采

研途航向标 | 【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文科学院国奖微展合集

作者: 访问量:1121发布时间:2021-12-03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自动化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慧眼观社会,基层绽芳华】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奖微展

 

康旭晖

将研究和思考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人物简介

康旭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任院团委组织部部长,2020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三好研究生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三好研究生和社会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已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校研究生创新开放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社会科学课题2项。

从研一开始就参与到导师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课题中,“城乡共生关系”和“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科研任务中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康旭晖坚信成功的背后都是勤勉。她一步一步地认真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攻克不熟悉的领域。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在此领域深耕。此外,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帮助师门同学,为他们解决学习和专业实践上遇到的困难,师弟师妹们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与她沟通,康旭晖成为了导师与同门师弟师妹之间的纽带。

康旭晖认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她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社会工作研究并不是看文献看出来的,立志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问题的她,一直走在实践调研和学术科研并进的道路上,走访社区和机构调研实习两手抓。她解决从实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将想法形成论文,分别在2020年7月和8月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十二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第一届全国国家治理与制度优势研究生论坛二等奖。康旭晖还在导师的鼓励下申报了校开放基金项目。从此以后,她便带着自己主持的课题参与到社区治理项目中,在导师的帮助下对论文内容进行查错和修改,并成功发表。两年的沉淀升华,在武小龙老师的指导、师门成员的互相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她变得自律勤奋、思维开拓、勇于挑战,同时获得了“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和“社会活动先进个人”等多份荣誉。

 

艾小燕

筑梦科研,不负初心


人物简介

艾小燕,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直升机奖学金、三好研究生标兵、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攻读硕士期间,在CSSCI上发表论文1篇、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国际学术会议录用1篇,参与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

在导师的带领下,艾小燕成为了科研道路上的追梦人。入学伊始,艾小燕接触了第一个国家级课题,协助导师完成专著《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撰写与修改,这是她与科研相遇的开始。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她抱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精神,跟随导师申报课题累计17项,课题申报书字数从两千字到十五万字,级别从校级到国家级。面对繁重的工作,是行胜于言、屡败屡战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走到现在。

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艾小燕加深了对应急志愿服务的研究。应急志愿服务受限于身份和制度的认同困境,应急联动受阻,应急能力提升受限,针对这类情况,她形成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和《中国地震》,一篇论文收录于南航国际学术会议,为应急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提出具体的意见。其中,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的论文《志愿服务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联动新探索》,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肯定,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

艾小燕秉持着“青年应当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的信念追随跟随导师走访南京的大小社区,聚焦基层社区治理难题,思考如何发挥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社会力量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探索基层社区矛盾冲突治理机制的创新。“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她始终不忘公共管理者的初心和使命,所学化所用,直面公共治理新场景、新实践、新问题,为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望艾小燕的科研路,她尽力而行、不问前路,自觉将自己的研究价值、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到学科发展、国家战略当中。硕士期间她获得省级奖项1项,直升机奖学金等校级奖项6项,这些奖项是对她努力的肯定,也激励着她科研梦想继续向前。

 

【团结艺心,不忘初心】

艺术学院国奖微展

 

刘沛彤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谦以律身,矢志前行

梦想,拼的就是坚持


人物简介

刘沛彤,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理论与创作。曾获一等奖学金,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抗疫志愿者、优秀党员学导、百佳团支书、实践先锋等荣誉,先后担任12项校内职务。硕士期间国家、省、市、校级比赛获奖9项;电视媒体作品国家级8篇,省级3篇,校级2篇;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录用CSSCI期刊3篇,EI会议2篇,南航国际论坛1篇;申请项目3项,课题基金1项。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对刘沛彤而言,能有幸广博学习,其根本都源于“恩”。“饮水思源谢师恩”。十年前,初中班主任教育她要学会感恩;十年里,这份情育,却让她有幸遇到了人生每一个教育阶段的良师益友;十年后,硕士毕业的钟声在这三年的零界点上即将敲响,时光荏苒,“你们”让她发荣滋长,种种化育也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循循点燃着新的明灯。硕士期间,刘沛彤师从肖平教授,跟随导师在专业技能上愈加深入专研,使她对理论与实践共发展的观点更加强化与热爱。学识渊博、资历深厚的“老顽童”帅导以身作则的集锦,便成为她自我奉行既词严义密又风趣幽默的规训:即“存在主义的学规”,“网球王子的家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硕士科研之路伊始,对于一个跨专业保研的学子,与各大高校考来的学霸一起,她却困难重重、“鸭梨山大”,要强地追问着老师“我该怎么办啊”,那时她像个拖后腿的巨婴,着急的哭了...父母陪着她反复的说着一句从小教育她的话“一件事,要么你不要开始,但一旦选择了,你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做完,甚至做到极致。”于是她研一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去蹭本科的课程,修最高的学分,早6点起,晚图书馆闭馆而归,论文在老师的辅佐下披上了一层层红迹,复现了一次次重写,再现了一遍遍复盘,她深怕自己落后于起跑线太远太远...就这样研一的时光,在她“知行合一”的规训生活中未见空隙,也收获的满满当当。事实上,她在尝试与学习“谈恋爱”,压力大时仿佛在吵架,就去跳舞、跑步、游泳,反思“如何解决?”;开心时仿佛在热恋,就沉浸、回归、初心,明晰“原来这么做二者都幸福”,慢慢的会发现兴趣会让你养成习惯、规划时间,进而爱上它。毕竟“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恩师们引路,亲友们偕行,她从初出茅庐到经历两年酸甜苦辣咸的研途生涯,一点一滴的坚持与努力,摔倒再爬起,收获的不光是广播电视研究领域个人规格化成绩89.5的结果,位列同专业第一名的肯定,更是一个学子摸索到如何才能被国内外核刊、论坛收录获得发声的使然。但学无止境,就像雪莱所言:“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贫乏。”学海无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帆风顺的奋斗路程。我们能做到的是放眼寻踏“恩”之先路,不断把握现在自省不足,不断对目标提出新要求。

泰戈尔曾说:“一路上,火焰能给你光明,但也不要忘记黑暗里为你执灯的人”。作为硕士研究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她始终保有感恩相遇、虚心学习、共同起航才能走的更远更长的人生态度。正如丁亮所言,“我们把最强劲的对手当作最好的老师,站在巨人的肩上谋求发展,只有这样前进的脚步才不会停歇,我们才能书写更长远的华彩人生”。  

作为时代的大学生,刘沛彤如每一个大学生一样,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怀揣着对学术、对生活的热情,对师长、对父母与同学的感恩,是秉承着学有所专的匠人精神,是唱响着梦想飞翔的兴欣荣光,以己之长,服务他人,致力学校,奉献国家。

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道路上,继续秉承“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南航校训,躬行实践,做梦想故事的口述者,做坚持基因的传承者,做拼搏精神的发扬者。

梦想,在起航;坚持,在延续。

 

赵慧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人物简介

赵慧鑫,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曾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优秀青年志愿者、一等奖学业学金等荣誉。就读期间,书法作品曾入选市级、省部级展览二十余次,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两次入选省部级专业研讨会。

赵慧鑫师从艺术学院张其凤教授,第一次见到张老师,她就将老师“高标准,严要求”的六字要求,作为自己学习生活奉行的圭臬,在学习上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做学问上始终坚持更高的标准。

刚入学时,由于本科学习不够系统,她在技法与学术上都很吃力,整日苦于研究没有头绪,常常处于无门可入,求而不得的状态。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她明白了厚积而薄发,拾遗能补缺的道理,从专业技法上的不足入手,开始笔耕不辍地训练。在学术研究上,导师针对她的研究重点,帮助她找到了合适的研究方法,于是她深入钻研,理论与实践并重,终于逐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她积极参加各种展览与学术研讨会,不断开拓视野,掌握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多次参加书法协会举办的研修班,也是从这个时候,她开始将自己对书学的认识和理解做成文章,向专业杂志投稿,同时积极参选书学论坛,发表个人见解,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小小天地。

文科学生,除却做学问的刻苦毅力,更需要支撑他们前行的“精神脊梁”。在一场会议上她找到了自己作为文艺传承者的信仰:张载的“横渠四句”从那一刻起就激励着她不断前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宏大志向,也是她作为书法学习者不竭的动力源泉。她觉得,“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是文化自信得以弘扬的根本,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便是悬在头顶,督促她努力学习不敢停止的达摩剑。

三年时间,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学习的道路,也明白了书法人代代传承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书法工作者,接续传统,弘扬文化是她的使命;作为学生,勤且志坚,察古而知今,继往以开来将成为她学习道路上恒久而坚定的标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外国语学院国奖微展

 

彭欢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人物简介

彭欢,外国语学院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现任19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在10项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奖,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加国际会议3次,获第八届南航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其中2篇论文被EI收录。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并结项优秀,参与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学有余力之时方可兼顾能力、人脉以及兴趣,保持对成绩的高要求,夯实专业基础,是彭欢一直坚持实践的准则。她用严谨的研究思维和严肃的学术态度对待学业,研一结束多门专业课程取得90分的好成绩见证了她的努力。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体现不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她在10项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上取得突破,在比赛中去磨练自己的专业能力。她始终相信量变的积累蓄势,终会换得质变的突破,而更重要地在于是否走好了这千里之程中的每一小步。

她是本院参与神经认知语言学实验研究的第一位研究生,通过眼动实验技术这一新的工具探究英语阅读学习。由于之前没有从事眼动实验研究的先例,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她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动手进行实验软件编程,到想办法克服被试由于佩戴不同度数眼镜造成的实验干扰,再到顺利流畅完成实验、使用实验分析程序。她积极参加3场国际会议,作为参会代表发言,获得第八届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同时发表两篇EI会议论文。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主持了2020年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在学院资助金额为最高,以优秀的成绩顺利结项。研途路上,她试梦想以博青春无悔,只要去做就一定努力做到最好。

研究生期间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给了她“做一些事,帮一些人”的机会。她主持的2019年校基层党建实践创新项目、2020年度校党内主题教育立项活动均成功结项,带领支部倾情付出,暖心服务,获得2021年度校”先进基层党支部。未来日子,她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更加优秀的南航学子、更加勇于担当的时代青年。

 

【不忘初心,笃行致远】

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奖微展

 

殷文贵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人物简介

殷文贵,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录用)专业论文10篇,参与导师国家和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南航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奖励和荣誉12项。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告诫我们:“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殷文贵在学习和科研中始终秉承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他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勤勉一分成就,学术研究亦是如此。正是这种朴实、纯粹的价值观念和处事风格,浸润着他三年多的博士学位攻读生涯。

由于本硕博专业比较连贯,入学之初,殷文贵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不论其如何特殊和紧迫,作为这个学科领域的博士生,都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有鉴于此,从博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学科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尤其是第一学年,由于既要上好学位课程、参与课题研究,还要抽出大量时间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最新文献资料,他明显感觉有些身心俱疲。庆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殷文贵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位课成绩,而且逐渐掌握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了继续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想法。

博二上学期,在导师王岩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殷文贵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他原本以为有了开题报告提纲作支撑,后续写作会显得比较顺利,但在写作实践中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指出,很多时候虽然有满脑子“天马行空”“完美无缺”的构想,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做到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即使勉强写了几百字,睡一觉醒来只能落得个被删除重写的下场。这个过程,让殷文贵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同时也让他对学术研究有了更多独到的认识。在他看来,同其他创造性劳动一样,学术研究也有自身的规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学术研究当作一种学习习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地积累和沉淀,才可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研究风格,创作出有思想、有内涵、有温度的研究成果。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他在之后的论文写作中明显放慢了节奏,边阅读边写作、边写作边思考、边思考边修改。好在磨刀不误砍柴工,坚持到博三即将结束之际,他顺利完成了3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在本学科专业期刊发表了多篇CSSCI论文,从而为他后期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殷文贵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个观点:“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他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需要“仰望星空”,更应该脚踏实地。学术研究从来就是一件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的事情,在研究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遇到各种障碍,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终将厚积薄发、玉汝于成。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