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研途航向标 | 【求真善美,立天地人】航天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1143发布时间:2021-12-03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近航天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杨 彬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人物简介

杨 彬,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共发表论文18篇,其中8篇SCI、6篇EI;申请发明专利2项;先后主持校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项目各1项。荣获第九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甲组冠军。担任Acta Astronautic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个探测器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这些缥缈又真实的曼妙曲线激发了他对航天的兴趣和激情,从本科到博士,他始终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战胜新的困难、设计自己的逐梦航天的人生轨迹。

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独立、宽松、自由,重点在于培养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和控制自己,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更为重要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就会错过增长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杨彬他每天除了上课外,基本都是在教研室读文献,调程序。在别人看来这两件最无趣、最乏味的事,他却乐在其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杨彬始终坚持每周精读两篇英文文献,了解专业方向的科研动态。此外,他还整理了属于自己的程序库,将平时编写的程序整理、归类,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面向国内轨道设计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生团队,是国内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领域最高水平的竞赛。2016年,刚入学的杨彬第一次接触全国空间轨道竞赛,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开启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次尝试。虽然第一次竞赛最终以优胜奖结束,但让他迈出了科研之路的第一步。经过一年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第九届全国空间轨道竞赛他再次带领团队出发。凭借团队在任务规划、轨道优化等方面的积累和成员的默契配合,最终赢得了冠军。从优胜奖到冠军,进步不只是在名次,更是在对科研的认识与理解。轨道竞赛是他科研之路的开端,亦让他感受到了科研的艰辛与魅力。“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静心耐性笃行之”。

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厚积薄发,研究生期间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其中8篇SCI,6篇EI,1篇封面论文,主持校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和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1项,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研究进展。

杨彬认为做科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努力做好你能做的每件事,享受每次攻克难关的快乐。对于未来,杨彬表示他将静心,耐性,笃行,继续追逐自己的航天梦。


骆州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物简介

骆州淮,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担任党支部书记、心理委员。获三好研究生标兵、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科研创新先进个人、校级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始终坚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进校以来学习一直未松懈,有科学的生涯规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研一期间,他一直把学习放在首位,除了上课之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待在工作室里,与书为伴,长期坚持之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研二时,他开始承担或参加大型比赛和项目,以队长或队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在2021国际大学生航天器与数字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中他带领团队获得国际比赛一等奖的成绩,在第16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他再次带领团队获得技术类专项赛省赛二等奖。通过各类竞赛,他锻炼了沟通交流、分工协作、问题解决的能力,锤炼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论文与专利方面也取得优秀的成绩,包括:EI论文一篇,中文核心一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当然,骆同学的一切优异的学习成绩离不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个优秀的平台,航天学院各位老师的指导,身边同学们的帮助。

骆州淮说他很荣幸能够成为航天器智能控制实验室的一员,老师们手把手教他查阅文献,逐字逐句为他修改论文报告,纠正学术报告,指导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使他从学术小白逐渐成为能够独立完成小型项目的入门级选手。与团队一起参加项目和比赛,是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和帮助,支撑他顺利完成任务。他坚信:梦在心中,路在脚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颜九妹

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人物简介

颜九妹,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在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评三好研究生和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她始终坚持“不放弃努力是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争取就是职责”,从进校以来学习一直没有松懈。文献阅读、导师指导、不断积累让她在两年的读研过程中成功发表了4篇论文,包括:SCI论文一篇;国际宇航大会IAC国际会议一篇(口头汇报);国内会议两篇;同时,以第一作者在审的一区SCI论文一篇。基于以上取得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两项已公开。

在努力学习之余,作为学生骨干,她也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在研二开学的时候,她主动参与到了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的项目中,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既定的成果目标,顺利达到结题要求。

带着对数学的热爱,她参加了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带着建模竞赛的参赛经验,她参与了第十一届中国轨道设计竞赛,在团队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还获得了“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三等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她一直坚信的真理,虚心和谨慎是她坚持的生活态度,脚踏实地一直是她认定的学习方式。研究生的生活不仅磨练了她的意志,也提高了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她一定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更加饱满的斗志去迎接未来的各种问题。她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帮助和鼓励,让她得以成长成今天的自己。“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她坚信:只要满怀热情,努力拼搏,终将收获成功!


刁 琢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人物简介

刁琢,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读研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均为SCI收录。荣获“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

在研一阶段,除了学校安排的硕士课程以,刁琢基本上都待在教研室里,她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导师、师兄师姐的沟通交流让她对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逐渐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节奏。2020年初因为新冠疫情无法正常返校,刁琢在家中也能够坚持不松懈,按计划推进自己的研究,每周和导师在线上汇报交流研究进展。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真实的自己。在科研这条长跑路上,刁琢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坎坷。当她阅读了大量文献,对研究方法烂熟于心,信心满满的开始仿真的时候,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虽然心里有点郁闷,但是她还是强打起精神,因为她明白,做科研不能急于求成。她努力静下心来,仔细梳理,翻出之前可能只是潦草浏览过的文献,一篇一篇地细读,做笔记,将文中复杂的公式从头到尾亲手推导,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困惑的难题请教师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公式中一个参数的引用存在问题,修改之后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完成了所有的程序,终于到了整理数据写论文的阶段,投稿后多达34条的审稿意见沉重打击了她。这时,导师鼓励她不要放弃,帮助她一条一条分析,指明了修改方向。多亏了导师的帮助,让她重拾希望,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审稿人的质疑给出详尽合理的回答,同时补充仿真实验和结果数据,回复长达22页。有志者,事竟成,几个月后,她收到了二审意见,三个审稿人都同意接收,收到了录用通知。

梦想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自己。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每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而这也就是追梦的意义。刁琢表示,“不管未来的道路如何,自己勇敢追梦的决心和勇气不会变。毕业以后,自己也会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不忘初心。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董传俊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人物简介

董传俊,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共计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国际会议1篇。获得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和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获三好研究生、三好研究生标兵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让卓越成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更新认知,不断定义自己,在逼迫自己趋于极致的路上探索自我更多的可能性。董传俊就是这样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奋进的人。

在研一学习阶段,争分夺秒,他一直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多门课程取得了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也为他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树立了更加强大的信念。

在研一即将结束的时候,董传俊通过知识积累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导师鼓励他将自己的成果总结出来,投稿SCI论文。他利用研一暑假撰写论文,有很多天晚上,他都和老师待在实验室一起讨论,对论文进行修改和润色,最终顺利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这是对他自身能力和努力最好的肯定,在此基础上他不断钻研新的知识点,努力寻找创新点,又成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在不断实现学业和科研突破的同时,董传俊还积极参加各项竞赛,获得了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全国三等奖和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两年多的科研生涯让他收获了2篇SCI,1篇EI,1篇国际会议,多项竞赛奖项和荣誉。回首在南航的6年多时光,让他从一个懵懂的青涩少年到全面发展的青年,从科研小白到逐渐崭露头角。他一路奔跑,一路探索,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是他不变的目标。即将毕业的他将如愿前往航天院所工作,他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踏踏实实,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许心怡

失败过,才明白成功的不易


人物简介

许心怡,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发布论文4篇,其中2篇EI,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报告,在多项科研竞赛中获奖。

在学习中,作为一名研究生,她深知知识的重要、研究的意义。她勤于思考,探求真知是她始终不变的信念。她学习研究方法、统计方法的综合使用、大量阅读文献中,积极与老师同学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对于课程的学习,她不仅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聆听各位名师的讲座,不断扩展这个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最终在学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论文4篇,其中有2篇EI论文、一篇会议论文,以及一篇EI在审。此外,她还参加多次比赛,先后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5次,并且斩获佳绩,其中于“2021年国际大学生航天器与数字空间创新设计大赛” 获得了国际一等奖1项,作品为航天器姿态高敏捷控制地面物理仿真系统;于 “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任职队长,并获得商业专项赛一等奖与最佳商业价值奖,作品为航天器姿态高敏捷控制地面物理仿真系统;于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校级一等奖,作品为航天器姿态控制地面物理仿真微型三轴气浮台。

在两年多的科研中,她具备了一些科研必备素质,包括强烈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最重要的点是,不怕困难,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科研的时候,英文的文献、基础理论薄弱和仿真软件不熟悉都是科研中遇到的头等难题,面对挑战,她迎难而上,一一击破,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最终克服了困难并且收获了一些成果。通过这些年南航的成长,她懂得了经历过,才会成长;磨练过,才有收获;失败过,才明白成功的不易。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杨 彬,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共发表论文18篇,其中8篇SCI、6篇EI;申请发明专利2项;先后主持校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项目各1项。荣获第九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甲组冠军。担任Acta Astronautic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