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学生风采

研途航向标 | 【积淀青春,梦想起航 】机电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1078发布时间:2021-11-30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机电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王斯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人物简介

王斯煜,机电学院2018级博士生,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获航空工业奖学金、CSC公派奖学金、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三好研究生标兵等荣誉。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8篇,TOP期刊5 篇。

每一个亮眼的学术成果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一点点进步的取得都蕴含着无数的艰辛,每个人不是生而平凡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王斯煜的课题来源于他承担的“航空发动机传动系统”项目,初次接触项目他就承担了发动机齿轮箱的建模和仿真工作,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建模仿真的他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由于缺乏指导和相关的辅助材料,他只能从网络论坛上搜寻相关研究,获取只言片语的启发,同时借助辅导书中的简单案例来摸索建模仿真的相关流程,历时两年的研究工作不仅仅让他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同时也为他的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对系统结构的理解应用于理论动力学的计算中,为自己制定了课题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是他最好的老师,他逐个公式推导,逐行程序编写,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基础,一切都要比同门进行的慢,但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气馁,没有天赋,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让自己成为巨人。

2019年底,他收到了第一篇SCI论文的录用通知,这是对他两年以来辛勤付出最好的馈赠,从这时开始他对自己的科研实力有了信心,也坚定了他要走科研这条道路的决心。每一次学术论文的撰写都要不断重复着几个步骤:参考文献的选取和阅读、创新点的提取、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求解程序的编写、结果的对比和获取、文章的撰写,每一个步骤都不容马虎。搞学术、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所在的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发表的论文中呈现结果的合理性及其实际意义都至关重要。

随后的两年时间,他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和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诸多创新点,共发表了10篇国际期刊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作SCI检索论文8篇,5篇发表在不同研究方向的TOP期刊上。同时他在疫情期间无法出国参与会议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线上演讲以及会议论文。基于丰硕的研究成果,王斯煜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三好研究生标兵”,并且获得了学院仅有两个名额的“航空工业奖学金”。在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他通过有质有量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荣誉,从前他只能远远的欣赏国奖获得者的风采,现在他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梦想开花结果。


李大伟

要努力,更要坚持


人物简介

李大伟,机电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国际期刊已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一作3篇(2篇为1区TOP期刊论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8项,已授权6项,公开18项,受理4项;申请美国专利2项,公开2项;2020年获得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7年至今,李大伟同学已经在南航度过了整整4年时光,从一开始的基础薄弱,到2021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用4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坚持努力终会被认可。他进入课题组以后,涉足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难免会有一些迷茫和对自我的怀疑,但是,他从未放弃,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同学们悉心请教,在点滴中成长,在成长中奋进,慢慢强大。

李大伟对科研兴趣浓厚,在日常科研生活中积极追逐最新的科研动态与发展进程,了解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善于思考与实践。在研究工作中,他具有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项实验都尽最大努力做到更好。经过不断的努力,李大伟先后共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含2篇1区Top期刊),第二作者发表论文3篇。另外,李大伟还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用自己之所学努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将学习、研究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不仅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创新,更进一步的创造了实践价值、社会价值乃至经济价值,将研究成果最大化发挥出来。在参与项目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李大伟共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8项,其中授权6项,公开18项,受理4项;另外,还申请了2项美国专利(已公开)。这么多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成果,足以证明李大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的突出表现与创新性思维。2020年,李大伟等人参加了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江苏省二等奖的成绩,李大伟作为整个团队核心技术人员,为团队在技术创新上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最终,团队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并得到了各位评委专家的高度认可。

李大伟在博士期间获得了一项项较为突出的成绩后,不骄不躁,继续保持认真踏实的科研态度,积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李大伟还与校内外老师、科研单位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交流,了解我国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需求,并利用自己所学为企业单位生产制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罗金星

撑起梦想,不负韶华


人物简介

罗金星,机电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江苏省中山杯大学生专利分析大赛最佳分析奖和三等奖。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SCI3篇),学术会议汇报1次。研究成果被全球工程领域著名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 (AIE) 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并进行专题报道。

2018年,罗金星申请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博连读。刚开始读研时,他就对特种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会主动帮师兄们做实验,逐渐地对电化学制造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此外,他平时会花时间去阅读和整理文献,梳理出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他说到,科研的灵感与思路是从实验经验中总结来的,而不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

在撰写第一篇英文论文中,他最大的收获是导师朱荻教授和副导师房晓龙教授对论文的多次面批,慢慢积累了论文写作的心得和感悟。其中,导师朱老师告诉他,发表的文章是每个人的学术名片,要经得起反复推敲。只要是署名朱老师的论文,朱老师都会亲自过目和修改。朱老师严谨细致的谆谆教诲帮他踏上学术研究的征途,房老师踏实奋进的科研精神教会他创新实干的学术素养。

科研创新需耐得住寂寞,撑得起理想,不辜负年华。科研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和荆棘,但也充满了鲜花和掌声。罗金星他凭借着甘坐冷板凳的坚韧毅力和科研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在精密电解加工技术领域中不断探索和进取。回顾这几年的科研,他改变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变的是对学术的敬仰之心和对制造强国的担当之责。他希望这是他的新起点,用求真务实的态度续写对学术、行业、国家的情怀和贡献。


何彬森

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人物简介

何彬森,机电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任机电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任职期间组织学生活动几十场,深受老师与同学们的喜欢。硕士期间从事电化学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组科研活动,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1项。

2019年,刚刚考入南航的何彬森决定申请加入朱荻院士的课题组,从事电化学这一先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初入课题组,他就跟随师兄师姐进入实验室,协助课题实验。在做实验之余,何彬森也没有闲下来,主动学习建模仿真,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他就搜帖子、问师兄、找导师,每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都会去尝试,不把问题搞清楚搞明白,他绝不会轻言放弃。何彬森认为:“无论什么事情,只有投入足够的有效时间才可能把它做好,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唯有坚持不懈,方可遂凌云之志。”在跌跌撞撞地摸索和老师地悉心指导下,何彬森从一个连论文都写不好的科研小白,一步一步成长为能够向后辈传授经验的学术大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练,收获自信。研究生期间,何彬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会议论文一篇,并且申请了一篇发明专利。

研究生期间,学生工作成为了他科研工作之余重要的一部分。从研一的外联部干事到研二的院研究生会主席,他为机电学院研究生会,为机电学院广大研究生献出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作为一名研究生干部,需要从研究生中来到研究生中去,全心全意为广大研究生服务。在何彬森看来,活动是载体,服务是宗旨,引领是目标,这正是他在研究生会工作中始终秉持的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人人都是梦想的筑造者。何彬森希望今后的自己,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埋头苦干,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追梦人。


马创业

扎实创新,勇攀高峰


人物简介

马创业,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共产党员、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申请发明专利2项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一代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名农村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伴随他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历程,立志要加入党组织,成为国家栋梁,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他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山区支教、南京青奥会、中国航天日等都有他的身影,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00余小时;从十八岁开始无偿献血并积极向周边人普及无偿献血知识,至今已无偿献血25次,已满足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申报条件;作为校史馆志愿讲解员,深谙南航的点点滴滴,传承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向社会讲好南航故事。

他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和党建等各项活动。曾担任图书馆、党政办、档案馆学生助理,认真完成每本书的分类上架、每份文件的整理归档,在勤工助学中磨砺自己、增长才干,获得了“十佳学生助理”荣誉称号;曾任班级团支书、校史馆志愿服务团团长、航宇智能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学校、学院深入开展党团建设工作,率先与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开展共建活动,在实践中让党旗闪光。

他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本科毕业后,在航空航天企业的工作,亲眼目睹了国家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紧缺的现状,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深造,致力于航空航天高精度机器人智能装配装备的研究。在这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国赛金奖,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持续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国家航空航天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制造装备。

青年成长成才,要立志、勤学、修德、创新、笃实,甘坐冷板凳,读书要读到舌头发苦,自觉增才干,强本领,力求全方面发展,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娄桂宾

坚持,是一种态度


人物简介

娄桂宾,机电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积极参与课题组科研活动,主要从事电化学沉积与医疗卫生交叉学科的研究,致力于新型高效抗菌涂层的开发。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娄桂宾的课题灵感源于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疫情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而娄桂宾所在的团队此前已经在医工结合领域以及涂层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对以上方向进行融合,这让他看到了突破的希望。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他只能借助专业书籍来学习微生物方面的知识。缺少实验条件,就自己买材料搭建。没有实验经验,就参考书本上的案例结合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反复练习。遇到实验失败,就反复对比标准操作流程,阅读相关论文来找出问题所在。在研一期间,娄桂宾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筚路蓝缕”。娄桂宾认为:“谋定而后动,不动则已,动则必保成功!”。凡事都要善始善终,在前期做好完善的调查,剩下的结果是用时间和汗水堆砌出来的。长期在实验室里的摸爬滚打造就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大量地阅读文献也锻炼了他快速学习的能力。最终,娄桂宾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并申请了一篇发明专利,提出了多条原创性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他在科研上取得的突破。

娄桂宾在学习和科研之余,也积极参加团队公益活动。在研一和研二期间,他曾担任南京市秦淮科技高中智能汽车科普教育课的主讲老师。每周他都会为秦淮科技高中的学生备课、讲课。他的课形象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娄桂宾说,“自己一路走来,靠的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教导,更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资助。虽然我们还未走向工作岗位,但我们在校生能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馈社会,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曾国藩曾言:“吾辈治学只为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下的年轻人除了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把自己的才能用于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地方去。

当浮躁成为社会的常态,心中那一份坚守便显得尤为可贵。娄桂宾表示,“无论今后的道路是平坦的还是曲折的,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本分的工作,去追求工科生该有的匠心精神,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