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研途航向标 | 【经纬天地,慧通时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671发布时间:2021-11-30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陈佳馨

初心相伴 不负韶华


人物简介  

 

陈佳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工信创新奖学金、“临近空间杯”博士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令嘉奖、三好研究生标兵、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9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期刊论文11篇,EI会议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

硕士刚入学时,陈佳馨就坚定了要读博的决心,并将她的想法及时与导师吴启晖教授沟通,导师决定将理论要求较高的博弈论作为她的研究方向。对她来说,博弈论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研究初期,陈佳馨遇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枯燥异常的数学公式,这些都让她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在顽强的毅力让她坚持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越学越有意思。最终,在她的努力奋斗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JCR一区论文1篇,EI会议1篇,申请专利1项,并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优秀研究生硕博连读的资格。

选择读博意味着需要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因此,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是攻读博士的关键。博士二年级时,她撰写的一篇论文前后被多本SCI期刊拒稿,学术上一直顺利的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但当冷静下来思考,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被拒稿意味着这篇论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审稿人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帮助自己更好地完善这篇文章。她随即调整了心态,重新审视与修改论文。无数个日夜她反复揣摩审稿人的意见,撰写了53页的回复信,历经一年半,这篇文章被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录用。此外,她也时刻牢记导师对自己的教导:只有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实际问题中才有意义。因此,她主持了一项江苏省科研创新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基金,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斩获全国金奖。

在陈佳馨看来,研究生阶段还要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博士三年级那一年,她担任了实验室纵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基层支部书记,她深知责任重大,要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全面发展的带头人和实验室同学的贴心人。陈佳馨说:“有时候党务工作忙起来占用一些科研时间,但我不后悔这样的选择。看到我们支部在建党100周年时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我发自内心感到高兴与自豪!”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心怀感恩,继续前进”是陈佳馨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她必将不忘初心,继续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张营

未来永远从现在开始  


人物简介

 

张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工业和信息化部创新创业奖、“浦芯精英”奖学金、华为奖学金、海拉奖学金、“院长特别嘉奖”、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IEEE AES Magazine、TAES、TVT、TIM、Sensor Journal、IGARSS等国内外期刊或会议发表13篇SCI/EI论文,主持或参与项目基金8项,受邀担任IEEE/IET共10个期刊审稿人。

张营自从大四保送本院硕士阶段便选择加入了朱岱寅教授课题组,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相关技术的研究,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选择继续在课题组硕博连读。他博士期间的探索重点为视频SAR、机器学习、微型SAR、成像算法、机器视觉、遥感视频分析等,涉及多个交叉学科,既是崭新的挑战,同样也是机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特别是每天关注IEEE本领域与交叉学科相关新论文的出版动态和发展走向,更全面地规划和设定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着建模、指标设计、算法可行性论证、数值仿真、实测验证等工作。

读博初期最大的困难就是SCI论文的发表,第一篇论文尝试投稿遇到了创新性不明确、语言润色不过关、指标分析不充分等问题,频频遭到多家期刊拒稿。他并没有气馁,时常与导师讨论审稿人的关注点和论文不足,意识到修改论文需要慢功夫,不可急于求成,每个公式都需要严谨的推导分析。他还在上下文过渡衔接、技术性用词方面继续完善、润色直至再投稿,最后收到了录用通知。此后,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开始了跨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重新出发探索其他学科与SAR的联系,并就它们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在无人机载和多个大型机载雷达数据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后,他选择尝试投稿部分结果至权威刊物IEEE Magazine and Transactions上。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后,张营努力做到每篇论文的每一个技术性词汇、每一句话、每一个插图、每一个公式的严谨性,多篇论文投稿之后均收到了审稿人的肯定,首次投稿IEEE TAES期刊收到了直接录用。

付出终有回报,多项成果环环相扣。不仅是在论文方面的发表,他在读期间也将所学所悟用到了竞赛和国际交流。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术论文一样,竞赛的付出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夜以继日地修改材料,最终团队获国家二等奖和江苏省特等奖。此外,他为了扩展国际视野,前往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结识了国外多个顶级专家,深入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发展。他也正是在这次难得机遇中,和兼职德国宇航局DLR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外导取得了联系和交流,表达了自己的合作意向,申请了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让他在专业领域可以进一步开拓、探索。

读博并不是最难,最难的是自己能否有耐心、细心、全方位地积累、沉淀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领域认知,要坚信厚积薄发、戒骄戒躁、不断开拓国际视野,才能越走越远,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沈锋

翻过那座山,他们就能听见你的名字  


人物简介

 

沈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已发表中科院SCI一区论文2篇、二区论文1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项,荣获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六届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二等奖,十七届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校通令嘉奖、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研创新攻突破:从一开始研究信道编码,再到认知信息论,再到频谱感知,到最后沈锋才辗转确定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频谱测绘,这是一个崭新而富有挑战的前沿研究方向,也紧紧背靠实验室电磁频谱这一核心研究内容。他的导师常常教导博士研究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理论要做的深,不同大多数人选择先从简单期刊论文开始,沈锋自我要求第一篇成果就得是TRANS论文,一支笔,一个人,一篇文献看一天,日复一日探究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机理上剖析研究问题的数学本质,一台电脑,一个人,一段算法写一周,终于打磨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并成功被TRANS期刊TVT录用。截止目前他一共发表了2篇中科院SCI一区论文,1篇中科院SCI二区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达到7.9。沈锋还积极投身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等,这正是“立地”,即所做研究工作还要与实践结合,能在实际工程中实现,产生实际效益,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

大赛拼搏亮风采:参加比赛是一个全方位锻炼个人素质的机会,会在有限的时间和队友们无限地激发自己的潜能,虽然时而会产生挫败感,甚至会和队友“争吵”,但也变得爱思考,会协作,会誓不罢休。即使在省赛中失利,沈锋和队友们不气馁,越挫越勇,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此外在第六届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上,凭借作品“面向星地融合物联网的频谱态势系统”荣获全国二等奖,该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于第三代北斗卫星的频谱态势系统中。

勇担职责念初心:在过去一年沈锋还担任了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智能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尽心尽责,与书记和各支委齐心协力,扎实各项党建工作,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集体学习新思想,文体活动促凝聚,积极组织跨年级跨学院跨支部的联系交流,努力将支部建设成“党建工作实,文化氛围浓,科研能力强,志愿服务广”的创先争优党支部。

沈锋心里充满了感恩,感恩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感恩同学们的真诚相助,感恩自己熬过艰难时光,学会享受科研,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产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孔令奇

好事多磨,天道酬勤  


人物简介

孔令奇,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SCI论文1篇, 北大EI核心论文1篇,参加国际会议1次,参与合作发表论文共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20年以队长身份带领团队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荣获华东赛区二等奖,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金(实验室)发放基金1项。

刚接触科研的孔令奇,并不知道作为一个研究生该具备什么能力,该保持什么状态,每天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漫无目的地啃文献。“你要跳出本科生的思维模式,去主动地学习。”导师的指导犹如黑夜明灯,打开了他的视野格局,他开始主动地探索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工作,踏踏实实地看文献,复现前人经典的工作,定期做好总结归纳。事实证明,导师的话是正确的,打下的坚实基础在随后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了验证。

孔令奇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是微小卫星,在师兄们的带领下,他积极学习,上手很快,从构思到设计,从仿真到实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了所有项目指标,并撰写了论文,经过一个寒假的润色和修改,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EI期刊论文。

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随后在和导师的讨论后,他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水基频率选择吸波体。这一方向在学术上属于新兴领域,可参考的相关文献有限,相当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但他没有退缩不前,而是迎难而上。没有参考文献?那就从相关文献入手。前人工作太少?那创新性恰好大大增强。万事总是开头难,一直没有什么新想法的孔令奇,在研一下学期收到了导师一个初步idea,为了把idea变成现实,他不断尝试,勇于创新,终于有所突破,参加了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但他并不满足止步于此,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文章,经过两个月的不断尝试,多次的模型修改迭代,最终设计出了可重构水基多功能频率选择吸波体,并带着这个设计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了华东赛区二等奖。学术的道路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当他满怀信心将论文投稿顶刊并经过两个月的漫长等待后,迎来的是无情的拒稿。但他根据审稿人意见,静下心来仔细修改论文,吸取经验教训,再次将论文投稿,开始下个研究项目。有了先前的研究经验,这个项目顺利很多,很快设计就落实到实物,仿真体现到实测,再次撰写了论文成功录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孔令奇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在哪里,他希望能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专心科研,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通过了雅思考试,并开始规划自己的留学深造计划,“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导师孔祥鲲副教授和邢蕾副教授耐心的帮助下一遍遍打磨简历和研究计划,孔令奇终于收到了属于他的博士offer,并同时拿到了全额的奖学金。

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孔令奇深深明白:一个人的成果离不开背后导师的指导、父母的支持和同门的帮助,他们就是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可靠的路灯,让自己可以踏实而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李高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人物简介

李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无线网络,频谱预测等。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期刊论文,两篇EI会议论文和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2020年第六届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一等奖,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参与多个项目研究。

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到一所专业性更强的理工类大学读研,学校、学院的平台让她有机会更有针对性地发挥电子信息的专业优势,进行更专业的科学研究。“三航”与电子信息的交汇点是主攻方向、特色方向,也是将来才华展现的主流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她也一直不忘努力学习、科技兴国的初心,砥砺前行。因为她始终坚信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在实验室里导师时长教育大家,要顶天立地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心无旁骛做学术。牢记导师教诲,她在做人、做事、做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在科研学术上,她秉承求是的态度。在导师的谆谆教诲和鼓励下,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支撑下,她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均为一作,其中一篇SCI论文,两篇EI会议论文和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研究选题都来源于实际项目,瞄准国际前沿,通过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秉承着要把科技成果落实在科研项目上的思想,她参加了多个重要的军工项目,并在其中两个项目中都担当主力,负责项目软件系统开发,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竞赛活动上,她秉承着敢闯敢争的精神。作为团队骨干,参加了第六届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团队队长,参加了 “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科研比赛中,以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夯实了专业知识技能。

除了科研和学习,她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研一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后来研二继续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主要负责学院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就业、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公众号“肆E研途”的运营,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其次,她还担任自己所在实验室的助管,负责实验室内部的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在科研与学生工作中寻找平衡,尽最大的努力,在每一方面都交上令自己最满意的答卷。研究生两年多以来,在导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和团队的合作中,她从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刘子彤

你要永远相信光!


人物简介

刘子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频谱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拓扑识别、关键节点识别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专利3项;获得3S杯大学生物联网 “三创”大赛一等奖和“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三好研究生、三好研究生标兵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早在本科期间,南航“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的校训就深深地印在了刘子彤的脑海里,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是她从那时起就坚定的目标。如今她以面向非合作网络的拓扑感知方法研究为研究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拓扑感知,也就是利用感知到的信息对网络的拓扑进行识别。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国内才刚刚起步。她是团队做这个方向的第一人,既没有师兄师姐的传帮带,同时还肩负着给师弟师妹开辟科研道路的使命。她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研一广泛调研、了解现状,研二深入思考、逐个击破,最终形成了两篇SCI、一篇EI,一篇中文核心、三项发明专利的有利格局,可以说在她和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下,实现了拓扑感知国内论文的零突破,开辟了国内拓扑感知的新方向。她坚信,只要她脚踏实地做科研,一定可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师经常教导她,做学问既要注重0-1的理论研究,也要对接9-10的实际项目需求。于是,她在科研之余还积极参加了许多项目和竞赛。在竞赛方面曾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创下了历史上第三个获得3s杯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也曾连续三天奋战到凌晨四点,斩获华为杯数学建模全国二等奖。在项目方面,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两项与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带领团队在一个月内突破技术瓶颈,远赴北京参与项目验收,项目成果最终应用于空军系统;也曾在系统中实现了从辐射源识别、协议识别、到拓扑识别、拓扑跟踪的自闭环流程,其中拓扑识别准确率首次达到90%以上。这些项目和比赛的经历,不仅增加了她对科研的热情,还为她今后的科研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兼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曾担任院研究生会秘书部副部长,负责学院研究生活动的举办;也曾担任辅导员助理,参与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还代理了21级研究生新生班主任一职。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她曾兼职南京印象公众号编辑,供稿30余篇,总计阅读量30w+;也曾兼职学而思南航教师团队负责人,招聘兼职老师200余人,完成5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归零再出发,击水三千里。今天将这所有的荣誉抛却,她将在未来的路上更加努力奔跑,争取让自己的微光变得更亮。


刘东

脚踏实地、勇毅前行

人物简介

 

刘东,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发表2篇学术论文,申请2项发明专利,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曾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通令嘉奖、百佳青年、创新团队、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刘东在大四初保送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加入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智能实验室吴启晖教授课题组,主要开展频谱态势感知方向的研究。初入实验室,刘东在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导师吴启晖教授指导下也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申请2项发明专利。

读研期间,刘东也积极参加了多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在2020年,作为队长,他带队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相比当年我校其它挑战杯金奖团队,他的团队最为跌宕起伏,也是最为幸运的团队。在挑战杯省赛线上答辩过程中,遇到评委方停电终止答辩的突发情况,二十分钟的答辩断断续续拖到了两个多小时才结束;省赛成绩出来后,他们获得了学校参赛团队里面唯一的铜奖,想进入国赛就必须要参加高达94%淘汰率的复活赛。当时他和团队成员们经历了一个低谷期,导师吴启晖教授对他们说:“人生总是有起伏,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比赛中你们收获了更可贵的能力提升,大家再拼一拼,争取为学校争光。”在指导老师和校团委老师们的鼓励下,他们选择了坚持,积极准备复活赛的各项材料,最终团队一鼓作气斩获全国金奖的好成绩。此外,刘东也参加了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的成绩。在南航参加创新创业的经历,一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笔财富,也为将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根基。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