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自动化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陈冠宇,自动化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曾获2019年 “兆易创新杯”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分赛区团队二等奖,2019年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最佳系统设计奖,2019年 “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最佳实物演示奖,2020年 “如影随形”无人机空中精确对接技术挑战赛模拟对接比赛二等奖、创新设计比赛三等奖。攻读博士期间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申请专利3项,获校“引航计划”博士跨学科研究基金1项。
陈冠宇本科就读的是南航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与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区别,因此与同时期入学的控制学科博士研究生同学相比,他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但陈冠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快缩小了差距。
陈冠宇一直以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在他眼里,科研是注定孤独的旅行,因为即使在同一个研究室,每个人研究的领域也都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给你明确的指导,只能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而陈冠宇习惯明确目标,对他的具体科研实验大有裨益。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陈冠宇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善于独立学习和钻研,培养了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他深入学科专业领域,在科学理论研究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国内E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如影随形”无人机空中精确对接技术挑战赛等多个全国性赛事中荣获奖项。
“无论以后的路平坦或曲折,我都将做一个忠实的追梦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做最好的自己。”对于未来的工作打算,陈冠宇更希望能够找一份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发挥自我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晋晓飞,自动化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和“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国家/省级奖项8项。发表SCI、EI等核心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共10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获得校群星创新奖和校长通令嘉奖,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
2018年4月,在南航取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后,晋晓飞加入了钱志余教授课题组攻读生物医学信息与仪器博士学位。面对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立下“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座右铭,先后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肿瘤微波热消融多模态精准评估研究系统的研制”、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发展)“肿瘤精准微波热消融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独立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多参数肿瘤微波热消融疗效评估及优化”。
他合理分配自己的科研时间,在做好项目科研的同时,博士期间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等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共10篇,担任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SCI)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此外,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1次、校科研创新先进个人和优秀研究生干部各2次、三好研究生和三好研究生标兵各1次。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晋晓飞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不能读死书,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因此,他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相关比赛,成为校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肿瘤微波消融仪器开发与产业化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生物医学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国家级赛事奖项3项、省部级赛事奖项5项。晋晓飞在创新创业比赛等全国重大赛事中成绩显著,积极发出南航声音,获得了2020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通令嘉奖。
沈姝衡,自动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获2021年校百佳青年、三好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目前以学生二作身份(导师一作)在SCI一区发表期刊论文3篇,在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篇,申请专利2项,1项已授权。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校研究生开放基金1项。
2019年,沈姝衡顺利保送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为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她每日都前往实验室学习,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参与师兄师姐的实验过程中,她不停留于简单地帮忙做事,而是在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主动掌握各个关键点。她认为学无止境,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应坚持不断学习、探索未知的态度。
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生活中,沈姝衡都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她会在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努力奋斗的方向,将待完成的若干任务拆分为眼前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并认真落实。在读研期间,她也遇到了很多挑战,论文被要求多次修改、实验存在各类问题,但她知道过多地担忧、顾虑反而会束缚自己,她选择直面困难,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反馈,才有机会找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不放弃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在导师的指导以及实验室兄弟姐妹的帮助下,她有了很大的成长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在自动化学院2020年度的专项奖学金评选中,她以硕士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新兴装备专项奖学金。目前,沈姝衡已发表SCI论文三篇,国内会议论文一篇,并申请专利两项,一项已授权,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主持一项校级研究生开放基金。
在读研期间,沈姝衡选择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自动化学院研究生2019级第六团支部书记,与班长一同带领S19036连续两年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研究生先进班级”荣誉称号。她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敢于担当和作为,做一名矢志不渝,奉献青春的正能量宣读者和朗读者。
王涛,自动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获校“三好研究生”和“三好研究生标兵”称号。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公开专利1项。
2019年,王涛加入了郝振洋老师的电气工程系航空电源与电力作动课题组,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也从那一刻启航。从科研小白到能够在课题组进行独立的学术汇报,他开启了自己的科研“取经”之路。
郝老师常教导他:要熟悉课题组每个人的研究内容,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或是无关的都要尽可能地了解,多交流才能打开思路。导师的谆谆教诲于他宛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他在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之余会协助师兄师姐做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这对他以后独立的实验工作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研一一年他学到了很多在本科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这期间导师常会一周抛出一到两个问题,让他独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懂得了文献查阅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文献查阅只是科研手段,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才是必不可少的科研态度。渐渐地,从导师抛出问题到他能够主动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科研攀登的泥泞大道上,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
他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多项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军工项目,从项目的参与人逐渐成长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顺利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借助科研项目的平台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他总结道: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让自己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微秒级别的误差都是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潜在风险。做科研项目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正是遇到的这些问题、难点才推动了他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长。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共发表SCI论文2篇,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论文2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公开专利1项,实现了从无从下笔到发表多篇论文的蜕变。他一直相信坚持和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充满兴趣,这也是推动自己不断向前的原动力。他认为,科研与生活应该相辅相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将会对于科研的灵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总结道:坚定的目标、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将带领每一个新时代研究生乘风破浪、逐梦蓝天,成为坚不可摧的自己!
李婉玲,自动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获2019年研电赛华东赛区三等奖,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二等奖和江苏省“互联网+”大赛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主持校级项目1项。曾获2019年校新生特别奖学金二等奖,自动化学院2020年固德威专项奖学金。
大三的一段暑期实习经历让李婉玲对导航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大四保研时她坚定地选择了熊智老师的课题组。踏上研途,她和大部分研究生新生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如何发掘创新点,是广泛涉猎研究,还是对一个方向着重用力,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她。在多次与师兄师姐交流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做科研不在广而在深,应该理论和实践并行。建立初步认识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之路。
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在一个方向“深耕”的前提。因此,在大家都认为研究生课程不重要的情况下,她依然没有松懈,认真对待每一门专业课,夯实基础,最终14门课程中有10门在90分以上,并逐步开始了惯性导航领域的研究。但是,科研过程绝不是轻松的,多数时候自己的想法别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实现了。为了寻找自己的创新点,她开始大量地阅读论文,整理了惯性行人导航方向近5年将近200篇中英文论文,虽然晦涩难懂,但是她依然坚持。坚持对每一篇论文都进行批注,坚持向师兄师姐请教,坚持对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在看论文的时候,她也想过能不能选择性地只看中文论文,师兄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要坚持做正确的而不是简单的事”。
通读论文算是慢慢入门,小有成果之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开始收获了。但就在这时,她收到了人生第一封拒稿信,信中提到她的论文问题很多,让她的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这种情况,大家一般的做法可能是降低期待,选择其他的期刊投稿,但是她没有。经过几天的修整,她开始仔细研读审稿意见,重视每一个问题。在向师兄师姐请教,明白自己成果水平还不足后,她没有退而求其次,而是继续积累和沉淀,尝试从各个角度改进。历时三个月,她再次投稿,仅一个多月就被录用了。
她说,科研过程中,多数时候期待和结果往往会有偏差,这个时候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上下求索,从理论到实验重视每一个环节,方能有好结果。
杨晨开,自动化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以一作和学生二作的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参加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并在大会上作报告,主持校创新基金一项。
初入南航,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对实验室仪器也并不熟悉。在研一的学习过程中,杨晨开以弥补差距,巩固基础为目标,课上课下两手抓。课上努力学习短板课程,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他也将其视作一次次进步的宝贵机会。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杨晨开也很注重课余学习,他利用学习网站、研讨会等资源自学仿真软件等,积极参加官方举办的仿真研讨会,获得了与仿真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在一次次请教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研二之后,杨晨开才开始真正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杨晨开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通过查找大量相关文献寻找破题的思路。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在文献中找到解决方法或者解题思路,但对于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而言,和课题相关的文献较少,导致他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进度缓慢。但是,科研不仅需要深度,也需要广度。在导师的建议下,杨晨开尝试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献,在其他领域寻找破题点,“囿于单一的领域不是值得学习的态度,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更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科之间相互借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杨晨开而言,提前计划是研究生生涯中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在做实验前,他会详细列出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大大减少实验出错的可能性,提高实验的效率。对于第一篇学术论文,杨晨开也是提前一个月开始规划,就论文结构和可行性与导师进行沟通,结合导师的意见不断优化论文思路。在确定完整体框架后,后续的仿真实验与撰写工作就变得顺风顺水,最终,论文被成功收录。
在2021年,杨晨开迎来了他研究生生涯的秋天。这一年中,他一共收获发明专利三篇,SCI两篇,国内重点核心一篇,EI一篇。这个秋天是收获满满的,也让他意识到,有了春夏的辛勤付出和静心耕种,秋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