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信息  学术沙龙

研途情报站 | 学术信息汇总(4.23)

作者: 访问量:1113发布时间:2021-04-23


报告题目:核电厂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检测技术研究

报 告 人:王德忠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1日星期三14:00-16:00

报告地点:将军路校区材料楼A16-259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德忠,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电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核电泵阀安全分析与评价、辐射探测与防护、核素扩散等相关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核电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等多个项目,总经费1亿余元。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件,获评国家能源局核电泵阀和关键部件国产化突出贡献奖和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现担任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委员会理事、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辐射防护》学术期刊编委等。

报告摘要: 

核电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每年产生大量低中放废物。根据国家标准,需要对核素进行鉴别并对放射性活度进行测量,为其暂存、运输和最终处置的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对桶装低中放废物测量方法中,最广泛应用的是无损γ扫描,其分为RGS(旋转γ扫描),SGS(分段γ扫描)以及TGS(层析γ扫描)。传统的SGS测量时间短,但是精度低;TGS测量时间长,精度高。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γ扫描算法的研究以及测量系统及相关软件的研发。针对SGS和TGS技术的问题,研究检测精度高、测量时间短的新型或改进型γ扫描测量技术。


报告题目:Triangle-free and fork-free graphs are 3-colorable

报 告 人:郁星星 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2日(周四)上午9:00-10:30

报告地点:腾讯线上会议 (ID:177 362 193 密码:042221)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公共安全科技点滴

报 告 人: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2日(周四)上午10:00-10:30

报告地点:将军路校区A08号楼三楼报告厅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Some Advance on Research in Fluid-Structure Interctions

报 告 人:舒昌 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2日(周四)上午10:30-11:00

报告地点:腾讯线上会议 (ID:360 780 286)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机载气象雷达信号处理

报 告 人:李海 教授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2日(周四)上午9:30-11:00

报告地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11会议室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不可压弹性力学方程组的自由边界

报 告 人:雷震 教授(复旦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3日(周五)下午16:00-17:00

报告地点:理学院519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原子核的α衰变和超重稳定岛

报 告 人:钱以斌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3日10:30-11:30

报告地点:将军路校区西区材料楼259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于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于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期间2017-2018赴瑞典皇家工学院访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不稳定原子核衰变,结构及核子间关联的理论研究。目前发表SCI期刊论文35篇,包括在核物理领域权威期刊Phys. Lett. B和Phys. Rev. C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2篇,所发表论文SCI他引522次,其中第一作者单篇最高他引50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报告摘要: 

原子核的质量,作为其基本属性,蕴含了丰富的核结构信息。核质量之差对应了核子的分离能和多种衰变道的衰变能。其中,α衰变作为重核尤其超重核的重要衰变模式,近年来随着超重核的合成,重新激发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不稳定核的α衰变寿命决定于其对应的衰变能。本报告将回顾目前关于衰变能的一些研究进展,并介绍我们利用核结团模型和价核子图像对α衰变能的系统计算和预言,并希望从一个不同角度”定位“超重岛。


报告题目:长征火箭 铸就辉煌

报 告 人:刘观日研究员

报告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弹(箭)体结构设计室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30

报告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A18号楼529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协、航空学院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火箭历史,主要从运载火箭的发展历史展开,介绍了世界范围内运载火箭发展史上诸多个第一次;第二部分内容火箭知识,介绍了运载火箭的基本知识,包括运载火箭的巨系统工程的属性,以及组成运载火箭的子系统;第三部分内容长征火箭,主要介绍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着重介绍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最后一部分内容伟大征途,主要从运载火箭面向未来需求角度出发,提出运载火箭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刘观日,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弹(箭)体结构设计室研究员,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结构专业组组长、复合材料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弹(箭)体舱段、贮箱及分离机构研制工作,主持或者参与多型火箭、导弹结构研制工作,承担装发、科技部、科工局多个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涉及到航天结构设计及验证、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及评价等多个方面,在航天轻量化结构设计、功能结构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参加工作以来,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报告题目:发扬航天传统精神,建设航天强国

报 告 人:包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14:30

报告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自动化学院511报告厅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Adaptable Devices

报 告 人:杜学敏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5日(周日)上午09:30-11:30

报告地点:将军路校区东区材料楼D10-A212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杜学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入选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同时获得中国科技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一年,于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柔性智能材料及穿戴植入器件研究。近年来,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课题、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相关成果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代表性论文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Matter等期刊,已获授权专利20项,部分技术实现转移转化。

报告摘要: 

Emerging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iomedical devic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revolutioniz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diseases. However, the geometrical and mechanical mismatch between tissues and devices remain great challenges for achieving optimal performances and functionalities for biomedical devices. Shape-adaptable biomedical devices enabling active compliance with human body tissues offer promising opportunities for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through programming their geometries on demand. Here, we first report our recent progresses on bio-adaptable flexible electronics with shape-morphing and anti-inflammatory capabilitie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small-size soft actuators with both sensing and moving abilities are further introduced, which can be potentially use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It can be envisioned that these shape-adaptable biomedical device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paradigms for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applications.


报告题目:土木工程结构抗侵彻爆炸研究进展

报 告 人:吴昊 教授(同济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4月28日(周三)下午15:00-16:00

报告地点:将军路校区民航楼306报告厅

报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Academic Writing for Engineering Publication: Guide for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报告所属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报告人:Zhongchao T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报告时间:2021年5月11日-2021年6月1日,每周二上午8:30—10: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444 5818 8376

报告摘要:

Writing is more than fluent speaking or a good command of grammar,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 Writing is a complex task that requires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many techniques, such as organizing ideas logically, constructing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coherently, presenting with appropriate tones, formatting in a stylish manner, and executing in an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way. Written communication reveals our intelligence of thinking, ability of using word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o forth. Good writers are usually creative people with brilliant ideas, which can help capable writers excel i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Writing skills are important to students’ employability and career advancement. Regardless of your jobs, you might need to write daily. Writing is a great way to extend your voices that conveys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to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After this training, students can write with clarity and conciseness. They should be able to convey complex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 a simple way. Course materials will be presented following writing sequence. It begins with preparation and outline, continues with drafting and revision, and ends with formatting and proofreading. Admittedly, they often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overlap without a clear boundary.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chart of these three parts:

(1) Ethics and Professionalism

(2) Preparing and Outlining

(3) Draft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results & discussion, conclusions)

(4) Paragraphs

(5) Sentences

(6) Words and Phrases

(7) Punctuation

(8) Finalization (formatting, proofreading and Others)

(9) Other topics upon request

报告人简介:

Zhongchao T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机械与机电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副院长,绿色能源与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滑铁卢大学微纳米能源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加拿大化学工程师学会(CSME)等众多组织成员,担任《Sustainable Environment Research》和《Nano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副主编。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获本科与硕士学位,后于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绿色能源和清洁环境的过滤和分离技术,发表著作3部,学术论文100余篇,已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专著《Academic Writing for Engineering Publication》在2020年5月27日发行后,一度在Kindle Store技术思维与写作书籍类别中名列Amazon.ca排行榜第一。作为加拿大华裔,在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和工作了22年之久,非常适合了解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